編者按:人因茶而聚,友以茶相會。小小茶葉,凝聚大能量,成為一方支柱產業。第五屆湖南·安化黑茶文化節將于10月21日至24日在安化縣盛大舉行,值此之際,紅網安化黑茶頻道開展大型融媒體報道,在安化尋茶,在一杯茶里看鄉村振興中的安化變化,講述茶香中的安化故事。
安化仙溪鎮向鳳龍在“四保貢茶”非遺展示館中講述過去。
紅網時刻 記者 劉志雄 通訊員 廖淑娟 益陽報道
向鳳龍最初是不想做茶的,他覺得做茶太累了,最初他也沒有“四保貢茶”傳人的自覺,畢竟只是口口相傳,哪會讓他當真。
在安化縣仙溪鎮長大的向鳳龍,從小懂事起,就在山上采茶,但上世紀,仙溪鎮以產紅茶和黑毛茶為主,不做成品黑茶。
《保貢卷宗》記錄著仙溪鎮過去的貢茶歷史。
不愿做茶,但愿茶興
2008年,已在外工作了4年的向鳳龍被父親向遠幸叫回家,幫忙制茶,他開始還有些不情愿。那會黑茶的風剛剛刮起,向鳳龍在長沙看著普洱茶的價格,心想安化的茶能不能也賣個好價。
“那會一支千兩茶來一千出頭,我爸做毛茶賣價格就更低了,沒什么錢賺?!毕蝤P龍說。向遠幸做茶40余年,只會做茶,不會銷售,更不懂市場。2008年,向遠幸制作了一車茶,讓向鳳龍來賣,一車預計只能賣3萬元的茶,向鳳龍賣出了10萬元。
“我當時就決定,就在家做茶了,安化有好茶,應該能賣個好價錢?!毕蝤P龍說,“更重要的還是成就感,別人喜歡我們仙溪的茶,喜歡我們茶的甜度和香氣,讓我很開心?!?/p>
另一件讓向鳳龍堅定做茶的,是《大橋保貢茶冊》的消息傳回安化。2009年,時任安化縣農業局局長、安化縣茶葉協會會長的吳章安在北京晉商博物館看到《大橋保貢茶冊》,拍了照片回到安化,找到向遠幸。經族譜比對,向遠幸父親向介夫是《大橋保貢茶冊》中記載的逢春公嫡系第二十九代。
歷史從未如此貼近,口口相傳的貢茶故事,竟然看到了明文史料。向遠幸決定重新拾起已故父親傳授的制茶技藝,向鳳龍決定好好學制茶,讓仙溪的茶被更多人喜歡。
樂于制茶,更樂新茶
“父親他們做茶,是為了生存,即沒有品牌意識,也沒有現代工藝,不注重現代化?!毕蝤P龍說,“我們要自己走市場,要有自己的品牌和特色?!?/p>
向鳳龍學制茶后,于2013年成立仙山茶葉開發公司,注冊“仙溪?!逼放?。他并不拘泥于傳統安化黑茶固有的工藝流程,每年3月,安化茶還未開始采,他便到福建、云南等地學習加工工藝和市場營銷。
“通過對比各個茶類工藝,再解決自己茶的一些不足,然后再從市場得到好的反饋,這讓我感受到制茶的快樂?!毕蝤P龍說。
2016年,通過和福建白茶工藝的對比,向鳳龍在工序中增加了萎凋,再進行殺青,過往的熱揉捻也改為了冷揉捻。向鳳龍介紹:“這些改變,有的是為了增加甜度,有的是為了保留茶的清爽,讓茶湯更透亮?!?/p>
在他看來,安化黑茶越陳越好固然是優勢,但企業的經營要避免庫存過大,要讓原料和產品快速流通,要讓更多年輕人來喝茶。
“我們現在不推薦客戶收藏茶,新茶就能直接喝?!毕蝤P龍直言,收藏陳茶帶來的庫存壓力,是不少黑茶企業的一個共性問題,也是安化黑茶產業發展中的一個瓶頸。
藏茶,意味著不能快速流通,也就意味著不能迅速占有市場,不能迅速產品變現,這不是茶作為飲品的首要屬性。
向鳳龍認為自己作為“茶二代”,和老一輩最大的不同,便是對消費者市場的重視?!百|量還是第一的,不能讓次品擾亂市場,但要更多考慮消費者的喜好,讓茶好喝、方便喝?!?/p>
抱著這個態度,向鳳龍的產品基本以便攜裝售賣,方便沖泡,包裝也迎合70后、80后的喜好去設計。
“目前安化黑茶在縣委縣政府的引導下,標準化、清潔化等已經達到了,但市場化還有待提高?!毕蝤P龍說,“我認為我們安化黑茶當前最大的問題,是市場營銷方面的不足。我們做茶好的多,賣茶好的少?!?/p>